2021-12-16 北部都會區保育創新章

作者:劉勵超 (香港鄉郊基金顧問)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北策)以打造覆蓋300平方公里的新界北部成為宜業宜居宜遊的三宜都會區,與將來包括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香港南部都會區比翼齊飛。北策出台以來兩個月,社會偏重討論這個都會的創科產業如何為香港經濟提供新動力及就業機會,卻甚少涉及都會區透過主動保育規劃和行動達致宜居宜遊這兩個跟宜業同等重要的目標。

對綠色團體和私人土地業權人而言,北策反映了經過他們多年爭取,終於在政府的自然保育政策上取得兩項突破,一是政府不再吃自然保育的「免費午餐」。長久以來,一旦政府規劃指定一塊私人土地為「自然保育區」、「海岸保護區」、「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等,基本上不能進行發展,但政府不會賠償業權人失去的期望發展價值,亦不會採取什麼措施確保該等土地發揮它們的保育作用。結果是兩頭不討好,土地業權人覺得私產權被剝奪,綠色團體則覺得政府只是做門面工夫,未有認真造好保育。

現在政府平地一聲雷,宣布打算收回700公頃私人魚塘和濕地作積極自然保育(行動項目第20-24號),業權人雖不能圓填土建屋的黃金夢,起碼也能收回特惠津貼不致「被捐贈」土地。至於政府這次為自然保育收地要動用數百億甚至近千億元所揹的財政負擔,就要看香港未來整體經濟表現和政府理財能力及融資技巧了。

特區政府自然保育政策的第二個突破,是確定了「保育無邊界」的原則。過往港深兩地政府的自然保育工作受深圳河行政界線所限,各有各做,變成深圳河以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河南卻平坦一片,候鳥成群的世界奇觀。這個兩岸對比強烈的影像應會是空前絕後,因為自2012年至今,習近平主席持續強調國家要建設生態文明,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自然保育已成國策。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今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發布,更為港深以至廣東省及大灣區城市聯手跨境保育提供了強大動力。

北策中的「雙城三圈」概念,藉着擬議建立連貫深港兩地高生態價值地帶的濕地系統和自然生態「走廊」體現。深圳灣北岸的紅樹林及濕地將被納入拉姆蕯爾濕地,與現時港境內的拉姆蕯爾濕地形成跨越深圳灣的完整濕地系統(行動項目第26號)。

另外一個對港深政府更具挑戰性的跨境合作計劃(行動項目第27號),是在「三圈」中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內建立連結港北的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中部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和南部的八仙嶺郊野公園3個公園的跨境生態走廊,訂立協調的保育措施及協作計劃。不過在此之前,特區政府要盡快落實早於4年前《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該建議當年宣布時,保育團體一致支持,然而一直只聞樓梯響。

16個香港保育團體包括香港鄉郊基金等得不耐煩,兩年前聯署發信敦促政府早日依從《指定郊野公園的原則及準則(2011)劃定公園範圍,轉瞬過了兩年,政府還是無動靜,小道消息是擬議公園範圍可能觸及鄉民「權益」,政府不欲因保育與鄉事派硬碰,影響推行其他需要後者支持或至少不反對的非保育發展項目。果真如此,深港兩地之間的野生動植物恐怕「通關」了無期。

(原文刊登在2021年12月16日 「信報財經新聞」,文章內容為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