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22 體驗荔枝窩

作者: 香港鄉郊基金顧問 劉勵超

新冠肺炎肆虐,國內外實施入境限制,熱愛外遊的港人無處可去,本港鄉郊頓成熱點。不過絕大部分人都是「打卡」一日遊,原因除了往返市區交通便利外,就是香港的鄉郊民宿設施可說是絕無僅有,而風餐露宿卻不合大眾口味。正因如此,香港人的郊遊模式其實是錯過了「打卡」以外的鄉村生活和文化體驗。

位於新界東北的客家村荔枝窩和梅子林,歷史悠久,背山面海,世代務農捕魚,因遠離市區,得以保持客家人數百年的傳統、文化和建築特色。上世紀村民不敵香港農業式微,精壯者大舉移民歐洲謀生,年長者則遷居沙頭角及新界其他地方。村屋因長年空置,樑崩屋塌,隨處頹垣敗瓦,昔日稻田草樹叢生。然而,僑居海外的村民原鄉情濃,農曆新春及有重大傳統活動如打醮,均會專程回港參加慶典及敍舊,村中重要的地標如廟堂及牌坊均有集資修葺。

像荔枝窩和梅子林這般的優山美地,若非地處一隅,而村民無意出售祖業,可能早已成為發展商囊中物,興建世外桃源的豪華度假村和高爾夫球場,掩埋了本港碩果僅存古村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若非近年社會滙聚各方推動本土文化、可持續發展、鄉郊保育、本土農業的力量,加上政府政策配合與資助,村民縱然有心也無力讓荔枝窩回復昔日的氣象。

香港鄉郊基金以促成活化荔枝窩為己任,得到村民、村長、村民社企「暖窩」,以及鄉事委員會的支持,聯同香港大學策動永續發展坊及眾友好保育團體,在滙豐銀行和香港賽馬會的經濟支援下開展了各項計劃,包括復耕、修復破爛村屋、疏浚河道、搜集農具及上世紀村民日用品作為「荔枝窩故事館」展品,組織周末和假日農墟出售復耕後收成的農產品,以及招募和安排義工協助上述活動。眾志成城,過去數十年杳無一人的荔枝窩,今天已有數戶常住人口。新界鄉議局亦認同荔枝窩走可持續性發展的路。

香港鄉郊基金獲馬會撥款,選了15座村屋,以象徵性租金租用該等村屋20年,徹底復修後計劃開放給團體或個人作民宿,約滿後交回屋主,解決了村民無力或無意斥巨資復修饒富歷史意義的傳統客家建築物的問題。荔枝窩民宿有別於長洲式度假屋,宿客能花多點時間體驗傳統客家農村生活,包括下田插秧割禾或休閒地學習及享受客家飲食文化,也有更多機會與村民互動交流。民宿日後的營運,基金希望交給村民非牟利組織負責。

復修村屋的工作面對不少技術上的挑戰,既要盡量保存客家土法建築的內外特色,又要滿足主要為規管現代高樓大廈建築和消防設施的法例要求。加上村屋日後用作民宿又要申領條件嚴謹的賓館牌照,村屋何時才能正式開放予公眾住宿,還要視乎有關部門會否體會鄉郊村落的實況,靈活及酌情處理一些技術要求,配合鄉郊保育和活化政策。這方面就得靠環保署的鄉郊保育辦公室,加大力度協調政府部門,讓民宿早日成事。

筆者上周自告奮勇充當白老鼠,在復修後的其中一間村屋度宿一宵。之前一天走訪荔枝窩附近的梅子林村,難得村長親自介紹該村的活化計劃及戶外美化工程,繼而在荔枝窩民居享用以自家農作物烹製的西式午餐及客家晚飯,與初次見面的戶主無拘無束暢談荔枝窩的今昔。翌日大清早起床,雖因天氣欠佳未能觀賞日出,但在村外沿着印洲塘海岸公園邊緣散步,清風送爽也是賞心樂事。這次荔枝窩度周末是一次極之愉快的體驗,非「鴨仔團」快閃遊可比擬。

(原文刊登在2021年4月22日 「信報」天圓地方)